在我疲憊,肚子餓的時候,只要去阿吉麵攤,身心靈都能獲得能量。老闆,老闆娘的笑容,親切的問候,熱騰騰的美食,使我愛上了民雄社區。
蓬萊老祖遶境是淡水人最盛大的大拜拜了,78歲的賴濱雄擔任蓬萊老祖33年的「報馬仔」,他總是走在隊伍之前,負責敲鑼報信、開路偵查,告訴民眾遶境隊伍即將到訪,穿著紅衣紅帽的賴濱雄是淡水人的重要記憶,更是北台灣最資深的「報馬仔」,淡水人封為「淡水之寶」
用畫筆一起為陶板上色吧
『LiPaHa 』,在阿美族語裡是「快樂」的意思。
林園中門社區舉行陳奶夫人聖誕千秋的遶境,神轎與友廟神轎行禮相對,神轎的拜禮也是宗教的特色之一。
在偏鄉學校的校慶,孩子們努力的表演傳統技藝。在偏鄉地區的學校時常面臨著關校的困境,教育部把當地傳統文化也納入評分之一,因此各個偏鄉學校都會推廣關於自己家鄉的傳統技藝。當天每個小朋友都熱情的投入,每張小臉都配著認真的神情,寧靜的校園有如重獲生機「back to life」。
民雄人文攝影班講師魏三峰帶領學員們走入嘉義社區,參與、體驗長者的日常工作,「豔陽下、一群人,認真、誠懇,成為彼此意外的訪客,讓今日的社區有了些許不同的精彩」。
宜蘭五結鄉利澤老街,有一座利澤簡永安宮,每年元宵節,會舉辦「走尪」活動,吸引許多大小朋友前來朝聖。「走尪」的源起,始自早年先民移途湧入。在初期大家生活簡陋艱辛,為了免除被並災瘟疫一再的侵擾,於是各廟宇間,就醞釀出定期舉行「過火」的儀式。後來個陣頭之間因為大家年輕氣盛,又為了風頭顏面,就不斷地暗自較勁,久而久之逐漸演變為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抬著神轎競跑的「走尪」活動來了。
廟宇在台灣人民日常生活中是重要的心靈寄託,家鄉斗南的「順安宮」更是社區的生活核心。順安宮奉祀的「湄洲聖二媽」,因為雲林縣有「農業首都」之稱,斗南鄰近鄉鎮會將盛產的醬菜帶至順安宮周圍販售,故順安宮媽祖又稱作「菜脯媽」。
在霞海城隍廟前,大稻埕地方社區動員,辦成了非常成功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,展現了社區的活力,並且讓所有來參與的人,都能夠認同並且融入這個社區,非常令人感動與興奮。我特別用了爺爺留下來的古董鏡頭,拍攝記錄這場活動,希望能夠呈獻當時的時代氛圍。
農曆年初六是三峽清水祖師廟賽豬公的重要日子,一早神豬隊伍就先在三峽地區沿路繞境前往祖師廟,儘管陰雨綿綿,仍吸引社區民眾簇擁一睹豬公,爭相拍照,家長也抱著小孩看熱鬧,在南北管樂伴奏下龜速行進,夾雜鞭炮聲四起,宛如歡樂嘉年華。
本網站不支援IE9以下瀏覽器,建議使用瀏覽器chrome / IE11.0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