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獎助辦法
  • 社區一家facebook
  • 最新消息
  • email
  • 網站地圖
  • 關於社區一家
    • 2023全民社造評審團名單
    • 計畫緣起
  • 最新活動辦法
  • 提案計畫總覽
    • 報名資料查詢
    • 初選分數查詢
    • 計畫書繳交查詢
    • 決選分數查詢
    • 得獎名單查詢
  • 社造知識雲
    • 歷年成長故事
    • 歷年得獎單位
    • 專家視角
    • 提案攻略集
    • 設計好案例
  • SDGs
  • 影音資料庫
  • 志工活動

影音資料庫Image gallery

建議搜尋: 人物 活動 影片
  • 全部作品
交集 /攝:曾筱婷
鄉村的溫暖 /攝:陳京里
曬麵翻面 /攝:方宏達
記憶中的小時候 /攝:朱陳柏青
窯烤地瓜 /攝:王美慧
擺攤一甲子 /攝:高靜遠
聽見 /攝:蔡宜宏
樂。 /攝:肖偉杰
知稻 /攝:陳學陽
後繼無人 /攝:陳湘
橙橘色的美夢 /攝:鄭宇瑩
準 /攝:楊玉如
  • 第一頁
  • 上一頁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
  • 6
  • 7
  • 8
  • 9
  • 10
  • 下一頁
  • 下10頁
  • 最後一頁
  • 主辦單位: 信義房屋
  • 協辦單位: 台灣社區一家協進會
  • 隱私政策
  • 服務條款
Copyright © 2019 Sinyi Realty Inc. All Right Reserved.建議 Firefox或Google Chrome瀏覽器瀏覽
瀏覽人次

交集 /攝:曾筱婷

菜市場是人群聚集地之一,也是我認為最有活力的一個地方,那些交流、吆喝、叫賣聲、聚成一首首熱鬧的歌,使我拿起相機開始尋找美好的瞬間。

關閉

鄉村的溫暖 /攝:陳京里

小時候父母總帶我去鄉下,與外婆一起出遊,我發現外婆生活的鄉村,沒有市區的大廈,讓我十分的驚奇。外婆生活的故鄉,鄰居們非常的熱情,彼此熟識不分你我互相照顧。這是我從未見過的現象,因此給兒時的我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時光飛逝,我來到了研究所的年紀,在步調快速的台北市居住,高樓裡住滿人,彼此卻不曾聊過,這裡給我的感覺只有:冷。
   因緣際會下,我回外婆的村子找她,我走進傳統市場,突然賣自助餐的阿婆叫住我說:年輕人,你怎麼看起來單薄啦,來阿婆給你夾幾道菜,回去要吃飽點啦。語畢,阿婆把菜交給我,握住我的手說:年輕人要照顧身體啦。
   返回外婆家後,我向外婆訴說溫暖的經歷,由衷感嘆,世界仍有很溫暖的地方。

關閉

曬麵翻面 /攝:方宏達

關廟麵是純手工日曬的好麵!
透過足夠的光照時間,麵身更香也更能保存長久!
曬麵人必須在大太陽下,一一照顧好每盤做日光浴的麵,
還要適時翻轉盤面,讓麵身均勻乾燥!

關閉

記憶中的小時候 /攝:朱陳柏青

數十年如一日的小店.
塵封著復古的玩具和文具 
看著掛在櫃子裡的整排毛筆和手寫的看板
乘載兒時滿滿的記憶
 
也許那些玩具 現在的小孩已經看不上眼
外面的塑膠袋已經佈上滿滿的灰塵
不過 卻是我們這代珍貴和無價的回憶
那是到好久好久之後 
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故事

關閉

窯烤地瓜 /攝:王美慧

春節期間雲林麥寮鄉內各社區都有辦活動,素以藝術聞名的新吉社區,在理事長夫婦和村長的帶領下,社區居民總動員,除了有紙漿作品DIY,還提供了茶葉蛋、水煮玉米、烤地瓜,讓遊客當點心。
    要烤地瓜,得先造一個土窯,外頭抹上泥糊,窯內升起火後,將地瓜丟入窯內,再用磚塊將上下通風口堵住,之後在磚塊上抹上泥糊,全面封住土窯,讓地瓜在窯內悶燒。得知一個烤窯得費時兩個鐘頭,香噴噴的烤地瓜才能出爐,驚詫之餘,頓時聯想到「誰知盤中飧,粒粒皆辛苦」。
    烤地瓜費時費力,當天現場有四、五座土窯,社區居民不厭其煩的抹泥糊、敲泥糊,為的就是讓遊客們吃到最香甜綿密、最道地的烤地瓜,不畏辛勞的奉獻精神,令人感佩。

關閉

擺攤一甲子 /攝:高靜遠

親切和藹的爺爺奶奶,從1950 年開始在這社區巷口擺攤賣書報,老爺爺望著老奶奶,從牽手到白頭,相依一生,相守一世。

關閉

聽見 /攝:蔡宜宏

朱厝崙社區歌唱成果會,雖是無聲的照片,卻也令人感受到歌唱的氛圍,是種專注的神情,對興趣的堅持。

關閉

樂。 /攝:肖偉杰

媽媽闖入了我年少的記憶裡

關閉

知稻 /攝:陳學陽

人生的價值不能以「名」、「利」衡量,在草屯農民的生活裡,就能尋得答案。跟著這位老農民,我們走進了大自然與人類最真切的互動。農夫的腳步,是跟著自然節奏來運行的,天亮的第一件事,就是下田,從十三歲開始到現在,他每天早早出門,不是巡田水、就是挲草,有時候還要一個人背著沉重的機具施肥、灑農藥。
低矮的農舍、一片片的稻田、芭樂園、荒地和香蕉園,稻田,是他生命中的歸屬之地。看到這些影像,我常常很感激地想著,還好有秀德伯這樣的老農夫,可以幫我們種稻,為我們守護農地的生態環境。
他們種稻的生命歷程,是台灣農業發展的近代史,他們種稻的心情,我們在吃飯的時候,也體會到了嗎?

關閉

後繼無人 /攝:陳湘

人生的價值不能以「名」、「利」衡量,在草屯農民的生活裡,就能尋得答案。跟著這位老農民,我們走進了大自然與人類最真切的互動。農夫的腳步,是跟著自然節奏來運行的,天亮的第一件事,就是下田,從十三歲開始到現在,他每天早早出門,不是巡田水、就是挲草,有時候還要一個人背著沉重的機具施肥、灑農藥。
低矮的農舍、一片片的稻田、芭樂園、荒地和香蕉園,稻田,是他生命中的歸屬之地。看到這些影像,我常常很感激地想著,還好有秀德伯這樣的老農夫,可以幫我們種稻,為我們守護農地的生態環境。
他們種稻的生命歷程,是台灣農業發展的近代史,他們種稻的心情,我們在吃飯的時候,也體會到了嗎?

關閉

橙橘色的美夢 /攝:鄭宇瑩

桶筍製造在台灣是傳統產業,因為工作環境不佳,酸味揮之不去,面臨年輕人從事意願低落,使得人力老化。

關閉

準 /攝:楊玉如

彰化縣花壇鄉~最大產業磚窯,為全盛時期有五、六十家的磚窯廠,家家戶戶幾乎都與磚窯有關,隨著進口低價競爭,國際品牌風行及建造材料改變,,加上現在年輕人根本不願意走進傳統工廠,造成專業技術人力斷層,無法經營,堅持深耕在地的剩下耆老~而耆老更是我們不可以或缺的文化鑽石。

關閉
很抱歉

本網站不支援IE9以下瀏覽器,建議使用瀏覽器chrome / IE11.0以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