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造知識雲Knowledge cloud.

回列表頁
2020-04-24

【SDG14】許多生物在我們還來不及認識牠就已經消失了...

 

/黃佳琳

台灣下鱵、特有種香魚...等水下生物,在我們的經濟與文明發展下,已經一一滅絕。我們可以怎麼辦? 海納百川,地表上多數河流的家就是大海。台灣大大小小的河川溪流超過1600條,多數都流向大海。四面環海的台灣,我們對她的了解並不深刻,要保護環境,可以先從認識環境開始,認識水域、海域,愛上水,愛上水裡的生物,別讓台灣特有種生物不斷滅絕。 「CSR@天下」頻道獲《經典雜誌》授權,摘錄《海洋台灣》裡串連河流與海洋的魚類篇章,帶領讀者更了解我們的水域,一起來認識這些珍貴的水下生物。

 

過去台灣軟骨魚資料多以漁獲為主,但隨著近年潛水活動盛行、水下攝影器材普及,台灣也有機會看見更多活的鯊魚。海洋科普教育推廣組織Congratulafins發起「鯊魚魟魚目擊回報」公民科學家活動,從2016年至2019年間,在台灣海域共搜集了100多筆活體鯊魚、魟魚的回報記錄,每一筆資料都十分珍貴。

鯊魚魟魚目擊回報推廣

目擊記錄有黑邊鰭真鯊、雪花鴨嘴燕魟、鱟鮫(白鰭礁鯊)、費氏窄尾魟、槌頭鯊、鯨鯊、檸檬鯊、鬼蝠魟、蝠魟、無斑龍紋、黃土魟、藍斑條尾魟、古氏新魟、黑斑條尾魟、灰鰭礁鯊、星貂鮫、斑貓鯊、梅花鯊、梭氏蜥鮫、班竹狗鮫。其中五分之一來自東沙,顯見海洋保護區對海洋生物的重要。

小琉球沿岸3海里禁網,也不時傳出潛水客目擊黑邊鰭真鯊、雪花鴨嘴燕魟等消息,我也曾在小琉球看過黑邊鰭真鯊、古氏新魟與梭氏蜥鮫。蘭嶼、墾丁合界和大咾咕則不時有鬼蝠魟出沒。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甚至有黑邊鰭真鯊游進梭魚群中,讓潛客大呼過癮!綠島也曾出現白鰭礁鯊、鯨鯊、蝠魟等,但滾水鼻的槌頭鯊近年則愈來愈難見到。

台灣海域有愈來愈多機會水下目擊鯊魚、魟魚令人振奮,也顯見時代轉變,人們從害怕海洋、恐懼鯊魚,轉而希望看見鯊魚、魟魚,想與牠們共游。但許多民眾認為鯊魚魟魚仍是敏感物種,為保護牠們不宜公開詳細目擊地點資訊,也企盼台灣的海洋保育策略能更完善。

 

還想了解更詳細的故事嗎,全文請見

https://csr.cw.com.tw/article/41421 

((本文感謝CSR@天下提供))